在 6 月 19 日中国女篮与日本队的热身赛中,球队以 101-92 险胜,但外线表现却暴露出致命短板 —— 三分球 19 投仅 5 中,命中率不足 30%,而日本队则以 36 投 15 中的 41.7% 命中率完爆中国队。这一数据对比让球迷们不禁怀念起因伤缺席的核心锋线李梦,这位被称为 “勒布朗梦” 的球员,曾在 2023 年亚洲杯决赛用两记关键三分绝杀日本,成为球队夺冠的最大功臣。
开云李梦的缺阵直接导致中国队在外线攻坚能力上的断层。作为球队唯一具备自主创造三分机会的球员,她上赛季 WCBA 总决赛场均贡献 27.8 分,三分命中率高达 38.5%,其突破分球和无球跑动能力是串联内外线的关键纽带。此次对阵日本,中国队三分出手次数(19 次)不足对手一半,且多依赖空位投射,缺乏强投硬解能力,这与李梦缺阵后战术体系的失衡密切相关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日本队针对性地采用联防策略,利用中国队外线威胁不足的弱点,收缩防线限制韩旭和张子宇的内线发挥。尽管韩旭全场贡献 18 分 11 篮板,但日本队通过外线传导球制造的 15 记三分,恰恰暴露了中国队换防速度和轮转意识的漏洞。这种战术压制在次日的二番战中有所缓解,中国队通过增加张子宇上场时间和强化防守轮转,将三分命中率提升至 40%,并以 93-61 大胜日本,但宫鲁鸣在赛后坦言:“外线稳定性仍需打磨,李梦的缺席让我们不得不加速战术转型。”
李梦的缺席并非偶然。自 2024 年以来,她因频繁参与商业活动和个人事务,多次缺席国家队集训,甚至在热身赛前两周突然离队,导致与团队磨合严重不足。宫鲁鸣在 6 月 15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:“竞技体育的公平性体现在训练场上,李梦的伤病和长期脱队训练使其状态未达参赛标准。” 这一决定延续了他一贯的治军风格 ——2015 年男篮亚锦赛期间,他曾因纪律问题开除队长阿的江、下放郭艾伦至国奥队,用铁腕手段重塑团队纪律。
名记贾磊在社交媒体上力挺宫鲁鸣:“当一名球员的个人事务持续影响团队备战时,教练组必须做出艰难选择。宫指导的决定不是否定李梦的贡献,而是维护竞技体育的根本法则。” 篮球评论员杨毅也指出,宫鲁鸣的执教理念始终以团队利益为核心:“他曾在 2019 年女篮世界杯临危受命,用半年时间将球队带出低谷。此次换血虽引发争议,但从长远看,培养张子宇等新人是必经之路。”
李梦的缺席在社交媒体引发激烈讨论。部分球迷发起 “李梦回归” 话题,认为她的领导力和关键球能力无可替代,甚至翻出其近期参与国家队训练的视频,质疑 “长期脱队” 的说法。但更多理性声音认为,宫鲁鸣的决策是基于团队整体利益的考量。据知名记者付政浩爆料,宫鲁鸣早有换血计划,李梦的缺席只是第一步,后续还将有老将逐步淡出,为新人腾出空间。
值得关注的是,李梦本人在 6 月 16 日凌晨发布长文,感谢国家队培养并表示 “换一种方式继续坚守”,暗示可能调整职业规划。这一表态被外界解读为对宫鲁鸣决定的默认,也为其未来回归留下余地。宫鲁鸣在接受采访时强调:“国家队的大门永远敞开,只要李梦恢复状态,随时欢迎她归队。”
李梦的缺席为年轻球员创造了机会。18 岁的张子宇在两场热身赛中展现出统治级表现,首秀 12 分钟砍下 18 分 7 篮板,次战 8 分 51 秒高效贡献 16 分,与韩旭组成的 “双塔” 组合让日本队内线彻底瘫痪。后场方面,王思雨和杨力维通过挡拆配合盘活进攻,两场比赛合计送出 19 次助攻,外线命中率从首战的 26.3% 提升至 40%。
但新阵容仍面临考验。亚洲杯分组显示,中国队将在 A 组对阵韩国、新西兰等强敌,而日本队所在的 B 组则云集澳大利亚等劲旅。若两队在淘汰赛相遇,日本队极可能派出全主力阵容,届时中国队的外线防守和战术执行力将接受真正考验。宫鲁鸣在训练中已针对性地增加三分出手训练,并尝试 “1 大 4 小” 阵容提升机动性。
中国女篮正站在新老交替的十字路口。李梦的缺席既是一次阵痛,也是团队重塑的契机。宫鲁鸣的铁腕决策虽引发争议,但其背后是对竞技体育规律的尊重 —— 在亚洲杯和 2026 年世界杯的双重目标下,培养新人、优化战术体系已刻不容缓。正如名记付政浩所言:“宫指导用 26 年执教经验告诉我们,真正的远见往往伴随着眼前的争议。”
当张子宇在内线翻江倒海,当王思雨在外线百步穿杨,这支女篮正在书写新的篇章。李梦的故事或许暂告一段落,但中国女篮的未来,终将在争议与蜕变中走向新生。